生理時鐘 Circadian rhythm
地球上的生命體,無可避免的跟著地球自轉,接受著24小時一次的白天黑夜。晝夜節律的環境刺激,也烙印在我們的遺傳物質之中。從原蟲、細菌等簡單生物,一直到動物、植物等複雜生命體,都擁有調控日夜週期的基因。
我們追蹤祖先的足跡,最早應該是從淺海的Tiktaalik魚開始(後來逐漸演化成兩生類。不是Tiktok喔!),就開始適應(adapt)陽光黑夜交替的日子。遺傳物質承載了3億7千萬年大自然晝夜的記憶。
19世紀煤燈(gas light)與電燈泡(1879, electric light bulb)的問世,人類才開始廣泛的改變了生活型態。輪班工作制(shift-work)逐漸從工業領域,擴展到醫療、運輸、娛樂等不同的產業,為了應付更高的生產力與市場需求。
每個細胞都有自己的時鐘
科學家發現每個細胞都自帶時鐘,以大約24小時的節律運作。
最早的計時基因是1971年在果蠅身上發現的週期基因(period gene, PER)。該基因產生的蛋白質在24小時內量會由多變少,週而復始。不論是植物還是動物,從昆蟲到哺乳類,全都有相似的計時機制。可見這是一套非常古老、在生物歷史上綿延久遠的系統,和天地環境緊緊結合。
我們可以從老鼠、果蠅的實驗看出,當實驗老鼠(老鼠跟人類一樣也有退黑激素)長期處在黑暗之中,其覺醒與睡眠週期還是如時鐘一樣準確。身體必然存在著一套內部時鐘,讓我們就算去除外部環境的暗示,各器官一樣照著本來的日夜週期活動。
細胞巧妙運用了「負回饋機制」(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)來產生時針滴答滴的效果。當一些特定蛋白質濃度增加到一個界限(threshold),它們就會觸發下一步動作,反過來中止細胞製造它們的過程。等這些蛋白質壽命一到,被細胞本身分解,下個循環又再啟動。
人體不同的器官組織有自己的基因組時鐘。透過偵測兩萬多個基因,每個器官會有多達數千個基因,在一天不同的時間,同步調的開啟或關閉(by Sachin Panda)。也就是說人體不同的系統,大家工作休息的時間是有所不同的。對基因運作時序的理解,可以幫助我們更明白生理時鐘如何優化細胞的運作!!
生理時鐘基因調控細胞的運作是否順暢
抗老的一大重點,就是讓你身體上的細胞,平時運轉處在最有效率的狀態。而保持細胞最佳效能的秘訣之一,就是順應全身細胞的生理時鐘。
研究者比較了26個哺乳類物種,透過大量基因的對比分析(comparative analysis),確定了數千個與壽命呈現正相關或負相關的基因。
結果顯示:平時細胞的能量代謝高低(粒腺體工廠的大動肝火 vs 鴨子划水),是由上述的日夜週期網絡(circadian networks)相關的基因所控制。
我們有一個接受光照的主時鐘,位於大腦下視丘的視交叉上核(suprachiasmatic nucleus, SCN)。部分的視網膜神經細胞含有一種叫做黑視素(melanopsin)的光感應蛋白,當接受到足夠的陽光或白光時被活化,透過視神經將訊號傳給位於視交叉上核,重置(reset)主時鐘的時間。就像是特務出勤前對錶一樣,喔!這個時刻就是今天的開始。所以為何早晨起床時接觸到足夠的陽光這麼重要。而主時鐘細胞,又會透過其他內分泌腺體,指揮全身上下其他細胞器官的生理時鐘。
身體上的每一個細胞,在一天中對的時間,做自己該做的事情,而彼此之間又配合得宜。就像是管絃樂隊演奏時,下視丘主時鐘是樂隊的指揮(conductor),告訴大家何時開始。不同的器官就像是個別的樂器分部,有自己的節奏旋律,但仍需聽從指揮,跟隨樂章的拍號,聲音的頻率才能合音(harmony)悅耳,才能演繹出美好的音色。
當所有細胞都處在諧和的時間軸時,也就是整體運作效能最佳的狀態。
個體的生理時鐘樣貌
細胞的生理時鐘,直接反應到了生物個體的各種生理表現。舉凡負責調控一天警醒與睡眠的中樞神經系統、負責消化的腸胃道系統、負責各種賀爾蒙的內分泌系統、體溫調控系統,都有為期一天齒輪在轉動著。
以中樞神經系統為例:一般而言,早晨到中午這段時間,是你認知功能一天中的巔峰狀態,我們可以做出正確的決策、駕馭複雜的社交情境,注意力、工作記憶、判斷力、情緒都處於最佳狀態。
中午過後,大腦運作開始減慢。如果午餐吃的太飽,更有可能在之後的一到兩個小時感到疲累。午餐後記得輕度的身體活動或出門走走,可以有效減少血糖過渡上升後回彈的影響。
透過小睡片刻(napping)也可以在一天一中稍微減緩累積的睡意,20-30分鐘就可以幫助你回復專注力與警醒。有時可能會想來個下午茶或零食來對抗下午的精神不濟,但昏昏欲睡的大腦,很容易做出糟糕的食物選擇。
咖啡因也可以幫助你度過下午的睡意(afternoon dip),但盡量不要一起床就喝咖啡,而是在起床一兩個小時後再喝。一般咖啡在身體的半衰期是4到6個小時,一早就喝有兩個壞處,一個是依靠咖啡提升(blocking adenosine receptors)的警醒跟正常身體接受刺激喚醒的生理路徑不同。再來是半衰期的關係時間撐不過下午睡意。
隨著年齡增長,中樞神經對於警醒與睡眠的調控能力會變差。松果體分泌的退黑激素會減少,60歲時只有不到10歲小孩一半的量。年紀越大,維持睡眠品質或清醒的內在動力都會逐漸變弱,一但受到光線或聲音干擾,很容易醒來,難以再入睡。現在有睡眠障礙的中老年人,因為醫藥取得的便利性,多數患者僅依賴藥物把自己打昏。
此時,瞭解如何透過作息、環境調控等方式,幫助生理時鐘有效運作,反而更顯重要!操作得宜,可以讓你在該警醒的時候有絕佳的認知功能與身體活力,該睡覺時有足夠的促睡驅力(sleep drive)。
生理時鐘「牽一髮動全身」
所以生理時鐘跟你一天的作息都是連動的,好的習慣會幫你養成更多的好習慣。你早上起來是否有接觸足夠的陽光,是否有身體活動,在對的窗口飲食,參與社交,讓身體的警醒上升。到了晚上,是否有關閉壓力窗口(夜晚的壓力激素會造成慢性發炎與與腦細胞傷害,並且影響睡眠);是否有減少光源(夜晚的光線會抑制退黑色素正常分泌上升);是否有正常關閉進食窗口(吃宵夜會重新喚醒已經關閉的腸胃道時鐘基因,不僅讓腸胃道、肝臟、胰臟等器官無法休息進行修復,也會一併影響睡眠);最後是要有固定的就寢時間,搭上大腦如常啟動的睡眠時鐘(前兩個深層睡眠週期的細胞回復,錯過時間是補不回來的)。
我們應該在睡前至少3個小時以上吃完最後一口,已確保消化系統可以搭配主時鐘一起進入休息,幫助身體冷卻下來。晚上的壓力空窗期也是一樣的效果,壓力激素會促使交感興奮,讓大腦無法正常的進入休息。身體的核心溫度到了夜晚需正常下降,身體才可以有效進入深層睡眠。
透過實驗,你可以發現晚上不受飲食、壓力干預的族群與對照組相比,即便總睡眠時間一樣,但是腦波顯示他們的睡眠深度時長更充足。同樣的睡眠時間,隔天的活力、認知功能、身體狀態都更好。
研究顯示,白天有足夠的日光照射,不僅對於晚上的睡眠品質有幫助,也會增強你夜晚對光線的抗性,減少晚上室內明亮日光燈對你的影響。每天是否有足夠的心肺運動,也會連帶影響你的生理時鐘能否有效運轉。多數研究的共識是,距離睡眠一個小時以上的運動,不論是有氧、伸展、肌力等運動,都能有效提高夜晚的睡眠驅力與品質。
胰島素在上午的反應最好,在深夜最差。胰島素在細胞的作用也一樣有晝夜節律,夜晚上升的退黑激素,會抑制胰島素促進細胞使用葡萄糖的能力,必需要在退黑激素開始分泌前完成進食。深夜進食真的是最糟糕的,它完全抵銷你一天中的努力,它會擾亂消化系統的時鐘,重新激發腸胃道、肝臟、胰臟、以及全身的新陳代謝。正當身體要減速休息,冷卻準備入睡,又把身體喚醒,高級促老!
如果你現在有慢性疾病,請記住,逆轉病程或減輕病情最佳的方法之一,就是調整好你的生理時鐘。在工作賺錢與生病風險之間取得平衡,老了花錢治病才是最貴的。
晚上的太陽
在晚上10點到凌晨4點之間,接受螢幕光源,會活化腦中的韁核(habenula nucleus),韁核會去抑制多巴胺的作用,造成失望、憂鬱、藥物成癮等副作用。所以晚上看著螢幕睡覺是非常促憂鬱的(pro-depressive)。
黑視素(melanopsin)對不同波長的光源反應不同(藍光影響大於紅光),整體來說還是受亮度(接觸總量)的影響最大,夜晚後應盡量避免過強的光線。
相反的在大清早時,如果你希望自己精神抖擻,出外走走接受充足的光線,而不要待在室內。另外請不要直視太陽,視網膜的神經損傷有些是無法完全復原的。
早鳥 vs 夜貓?
人類演化並不是以個人為單位,人屬於群居才能在野外生活的物種,遺傳物質的延續是以部落族群為單位的,演化出共同睡眠的模式(by Meatthew Walker)。認識了這樣的演化背景後,對於睡眠時間為何有遺傳多樣性,我們便可以瞭解其中的好處。如果整個部落都是早鳥,到了晚上整個團體會是完全缺乏防禦的時段。所以在作息型態基因上(chronotype)有所區分多樣性,可以有效加強族群安全存活的適應性。
研究顯示一般30~40%屬於偏晨型人(larks),而10~20%偏夜貓型(owls),其餘則在光譜的中間受外界刺激調控為主。這會使你的認知警醒的最佳狀態是在一天的早期或者晚期。你的計時器(chronobiology)受你的基因還有環境因素影響,這些環境因素我們也稱做定時因子( zeitgebers)。
夜貓型是少數的,多數現代的夜貓族乃生活形態使然。失眠患者,或者自認夜貓族的族群,都去野外露營,你沒有電腦,沒有室內明亮的日光燈,順應大自然的日出日落。透過觀察他們的睡眠,以及採集唾液監測退黑色素大量分泌的時間,這類實驗會發現,幾天後大家會走在同一個時間線上(by Sachin Panda)。
The power of "when"
一項模擬時差輪班的研究中,透過調控光照,讓老鼠過著類似輪班工人的生活,短短幾週內,老鼠的身體就變的十分虛弱,免疫系統也變的非常差,容易受到感染而死亡。
在人類的統計研究中,輪班相較於非輪班工作者,會增加40%以上各種老化疾病的罹病風險。
2012 meta-analysis 顯示輪班者相較於對照組有增加41%的心血管疾病危險。
2014 study 增加42%糖尿病的風險。不僅糖尿病,2017 review 代謝症候群也與是否輪班高度相關。
2007 meta-analysis 增加48%的乳癌發生率。
2019 review 增加24%的前列腺癌發生率。
在2011年美國針對消防員系統性研究回顧顯示,造成現役消防員殘疾死亡的的第一大主因,一直都不是火災或意外事故,而是因為晝夜節律失調而引發的心血管疾病與癌症。
WHO更在2007年將輪班工作列為潛在的致癌因素。
現在你明白,下班後仍然持續處理公司的訊息,週末超過正常就寢時間的社交活動(social jetlag),你的身體會發生什麼事。
短期晝夜節律的紊亂,就可以導致注意力不集中、焦慮、情緒問題、疲勞、消化不良、易感染等問題,而如果是長達數週數月以上晝夜節律的紊亂,各種代謝、腸胃道、免疫疾病、癌症等疾病的風險就會越大。晝夜節律的失調,影響的是遺傳物質的層級,是非常促老的!
健康如果是一張考卷,"生理時鐘"佔多少分?
影響一個人健康的生活形態,第一名是生理時鐘,第二名才是運動。
這邊的立場是指一個平均健康生活的人(多數人位在常態分布中間區段),還可以努力的分數,哪一個面向佔比最大?那邊效益最高?
生理時鐘有一點作弊,因為他包括了"when to sleep, when to eat, when to move, when to social, when to stress, when to calm, when to lots of essential things!!"
在對的時間進食(進食窗口)、在對的時間睡眠(充足睡眠)、在對的時間活動(避免久坐)、在對的時間社交(品質社交)、在對的時間放鬆(壓力空窗期)等等,每一個"when"在研究裡都可以減少一定百分比的全因死亡率。
舉什麼時間吃為例,兩組基因相同的老鼠:
- 一組吃一般食物,一組吃垃圾食物(高油高糖),總熱量一樣,肥胖問題與各種代謝疾病(糖尿病、高血脂...)數不清的研究顯示是吃垃圾食物的那組較高。
- 條件一樣,但吃垃圾食物的那組,每天被限制在8個小時內吃完,結果兩組的體重,血糖、膽固醇濃度均沒有顯著上的差異(research by Satchin Panda)。
不是說吃什麼東西(what to eat)不重要,而是什麼時間吃(when to eat)一樣重要。
分享一個觀念:有關吃的健康研究中,從來就不是你多吃什麼可以"顯著"改善健康,而是你多吃什麼東西(ex. 加工食品、紅肉),會增加一定百分比的疾病與死亡風險。
在花大錢買補品前,請不要忽略了最大的那塊餅
市場在哪,那邊的資訊就會多。瞭解你的資訊從何而來?資訊產生的原因?你會發現很多健康資訊,來自於體制既有的利益結構。
理想的一天
早晨自然醒來,出門活動身體接受晨光(morning routine),啟動下視丘的主時鐘。
約略一個小時過後,腸胃道細胞的時鐘也開始啟動,補充水分與適當的營養,進入一天的進食窗口(eating window)。
與團體中與他人互動,讓警醒與壓力激素正常上升,駕馭一天複雜的社交情境。
早上是多數人思考最清晰的時段(peak cognition),安排有關創意、規劃、處理問題等高階認知功能的任務。
一般午後會有一個低潮期(afternoon dip),可以透過控制午餐的份量,餐後的身體活動,或者短暫的午睡度過這個低谷。
下午一般是反射協調的高峰,可以從事新事物的學習。
傍晚體溫上升,是運動表現最好(peak physical performance)的時候,上健身房,或去戶外打個球,讓眼睛接受到傍晚夕陽的色溫,再一次讓主時鐘對時。
晚上不再處理公事(stress free window),避免壓力激素不必要的上升。
配合大地黑幕,調暗室內燈光,做一些逐步放鬆(wind-down routine)的活動,讓體溫逐步下降。
在最放鬆(as calm as possible)的情況下,固定的時間上床睡覺,讓腦細胞的時鐘如常啟動,進入全身細胞修復的週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