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 Emotions

情緒 Emotions

認識情緒是什麼之前,我們可以要先放下既有的認知。就像是你要放下對時間的感官經驗,才好瞭解物理世界中的時空理論。

Familiarity is not the same as expertise

情緒(emotion)是大腦的一個功能,就像是思考、看見、動作一樣。情緒的存在,是生命體為了因應外在環境,調控行為的一個狀態。而感受(feeling),是大腦對大腦自己的內觀(interoception),就像是你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加速,腸胃道在蠕動一樣。

如果主體是情緒,而水平面象徵著意識,那感受則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。
Image credit by GPT

所謂情緒狀態(emotion status),是邊緣系統(limbic system)動態的一個電化學活動。環境刺激、經歷、甚至身體內器官的訊號,都會影響大腦的這個內在狀態。它進一步調控自主神經、內分泌等生理反應,並且影響個體的行為與思考。感受(subjective feeling)只是其中的一個表現。

情緒腦是演化至哺乳類時才較為發達 [1] 。而負責感受的大腦皮質(neocortex),是到了靈長目(primate)才發展碩大。根據神經結構,我們可以推測人類的感受較其他哺乳類要豐富,但不代表其他動物沒有感受,只是因為語言的關係,無法在其他的物種身上測量。

感受不存在,不代表情緒不存在
三重腦(Triune brain)理論:最原始發育出來的爬蟲腦(腦幹、基底神經核),控制生存功能(呼吸、平衡)與本能行為(攻擊、繁殖);古哺乳動物腦(邊緣系統),處理情緒與記憶;新哺乳動物腦(大腦皮層),高階認知功能(計畫、抑制)。

情緒,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生存演進

早在19世紀,達爾文即主張情緒是動物的一個內在狀態,可以借由外在的表情與行為來觀察。這個內在狀態,調控著生命體,一樣遵照著物競天擇的理論,做出有利於生存與繁衍的反應。

Darwin(1872)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
Gene control behavior through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neural circuits

神經系統,是基因為了掌控生命體,而演化發育出來的武器。可以把動物想成一台電腦,生命體一開始只夾帶了ACTG的密碼,通過憶年的進化,發展出了更有效的控制中樞CPU。

情緒是演化物競天擇的過程中,逐漸發展的產物

情緒是如何控制生命體行為的?我們可以追塑至至單細胞生物如阿米巴原蟲(amoeba),他的移動是隨機的,整天在水裡做化學採樣,當偵測到養分時(positive stimuli),藉由血清素的分泌,身體會直直往那個方向前進。想反的如果偵測到毒素或危險時(negative stimuli),身體就會遠離這個方向。這些簡單生物還未發展出神經系統,而是透過細胞膜上的化學感受器引導其行為模式(chemotaxis)。再來我們看多細胞生物線蟲(C. elegans),他的身體固定有959個細胞,其中302個細胞是神經細胞,雖然他還沒有大腦(centralized brain),但佈滿身體的神經網路,當偵測到食物時,透過會多巴胺、血清素與的分泌,控制身體靠近以利吞噬。

這樣的行為調控模式,經過神經系統發育數億年的演化,在生物多樣性的腦中串起了無數條的高速公路。幫助物種在遇到能量來源時,會想盡辦法取得;在遭遇危險時,則可以快速作出反應。

回頭看我們,當有東西觸發腦中正向的情緒迴路(ex. 獎酬迴路、社交迴路)與神經傳導物質(ex. 多巴胺、血清素...跟線蟲一樣 😂),此時的大腦會控制你往之靠近(approach),或想辦法取得它。

Good feelings evolved because they get us to do things that promote survival.

by Loretta Graziano Breuning, PhD

舉例來說:社交優勢(social dominance)會使人分泌血清素,是一個正向的情緒。廣泛的生物種類都會花費相當多的能量資源在追求族群地位上,人類不是唯一追求地位(status)的物種。

The urge for social dominance is a survival impulse, not a personality type

相反的,如果某件事或某個人,引發的是你負面情緒的迴路(ex. 壓力、厭惡),增加分泌的是壓力激素(皮脂醇),你會想遠離(avoid)這個來源。

對於這個內在狀態,感受是你思考腦對它的解讀。正向的情緒迴路會讓你感到快樂、有動力;而負面的情緒迴路會讓你感受緊張、討厭。而就算你今天沒能注意到自己的感受,情緒依然可以存在,並且影響你的行為與思考。

情緒的屬性?

情緒是大腦迴路的一個電化學狀態也許不難想像,但要透過動物實驗設計,證實不同大腦區域、傳導物質與各種情緒之間的因果關係,就完全是另一個神級的領域了。

David J. Anderson站在神經科學(casual neuroscience)的角度,透過各種實驗設計與基因調控等技術,在動物身上觀察特定神經細胞啟動時,大腦內在狀態的改變,以及它是如何調控動物的行為模式。

Emotions are functional states

如前所述,果蠅跟老鼠不會說人話,所以你無法訪談他們的感受(feelings)。但內在情緒狀態與行為模式卻可以透過實驗一覽無遺。當你發現透過一個開關按鈕(optogenetics:透過照光可開啟或關閉特定神經細胞迴路),可以控制老鼠做什麼時,你會開始懷疑所謂的自由意志(free will)。

Emotions are internal states that coordinate organismal responses to stimuli. Adolphs and Anderson (2018) The Neuroscience of Emotion

情緒有它的屬性(emotion primitives),就像是每一個元素有特定的化學性質一樣。我們可以試著把這些情緒的特質,用自身的情境來想像。

我們來看憤怒(aggression)這個情緒:

  1. Scalability(疊加性): 當你想專心做一件事的時候,旁邊有人一直發出聲音,如果你選擇忍耐,你會發現心中的怒火一點一點的在爬升。當超過一定的閥值,突然一個不順心的(電腦當機),我們有可能就出口咒罵甚至有攻擊(摔鍵盤)的行為發生。
  2. Persistence(持續性): 當情緒爆發了,這個憤怒的狀態會持續一段時間,不是說不生氣就能馬上不生氣。但只要刺激源停止,或你不再去想它,過一段時間自然會回歸平近。
  3. Valence(正負效價): 正向的情緒經驗(ex. 快樂滿足)會讓你想接近(approach)刺激源;相反的,負面的情緒經驗(ex. 憤怒壓力),會讓你想遠離(avoid)刺激源。
  4. Generalization(一視同仁): 當你正在氣頭上的時候,你不會僅針對引起你生氣的對象發火,有時你會不小心對不相干的人,甚至東西發洩出來。

情緒是大腦的一個功能,而腦細胞是透過離子流動與電位轉換來溝通作用的,也正因為這樣生理本質,造就了情緒狀態擁有這些特性。也可以反過來說,當生物體的行為擁有這些特性,代表這不是單純的反射行為[2],而是有一個內在狀態在控制。而我們一般所說的感受,只是這個狀態其中的一個顯示(readout)的方式。

下視丘 - 生存行為的中樞(戰、逃、性、吃)

下視丘(hypothalamus ),是一個比杏仁核更古老,在大腦更深處的區域,有著最原始的防禦機制。大家熟悉的杏仁核則是後天情緒學習的警報器(ex. Pavlovian conditioned fear)。先天(innate)神經發育過程即串起的腦迴路,有如白天接受陽光會警醒、身體缺乏水分會找水喝、遇到威脅時要反擊還是逃跑等,都是下視丘賦予我們的本能。

下視丘掌管著"FourS" - Feeding, Freezing, Fighting, Sex(Mating)
戰逃、進食、繁衍,都是生物生存的核心行為。因為這些行為因為攸關生存,高階物種需要更複雜的調控系統,來適應更多元的環境與群體生活。

Development of the hypothalamus: conservation, modification and innovation
The hypothalamus, which regulates fundamental aspects of physiological homeostasis and behavior, is a brain region that exhibits highly conserved anatomy across vertebrate species. Its development involves conserved basic mechanisms of induction and patterning,…

下視丘從簡單的神經細胞群體,透過調整與複製已經存在的細胞,經過數億年的演進才成為我們今日瞭解的情緒中樞。​這也是為何這些掌管生存行為的神經元都比鄰而居,突觸也交連相錯,甚至互相影響。因為生物在決定這些攸關存亡的行為優先順序時,需要互相溝通,要開啟哪一個行為,要關閉哪一個行為。

生存行為會緊密溝通,互相影響

戰逃的情緒

開車時,一直有車子在鳴喇叭,我們的侵略中樞(aggression center, VMHvl)細胞活性攀升,我們可以感受一股不悅的能量在心中緩緩升起。忽然又有一台車危險插到你的前面...突然你拉下車窗破口大罵(offensive aggression),完全忘了你的小孩就坐在後面,也完全沒有去計算此行的後果。

這時前方的車下來一個身型壯碩手拿球棒的男子,你的憤怒情緒突然消失,呆坐在駕駛座上,因為來自杏仁核的害怕訊號會去關閉侵略中樞的反應(fear dominant fight),這時反倒是逃跑僵住的中樞(VMHdm)被活化。但說時遲那時快,你的小孩突然下車找對方理論,當你看到對方作勢要攻擊你的小孩時,你的侵略中樞再次被喚起,重踩油門衝向對方,因為害怕訊號反而會去增強防禦性侵略(defensive aggression)的神經活性。而且防禦性侵略中心的活化與跟攻擊性侵略中心不同,會往對方致命的要害打。

性的情緒

求偶(MPOA)中心,就在侵略中心(VMHvl)的旁邊。當雌性動物點燃雄性動物的求偶中樞時 [3],同時活化到緊鄰的侵略中心,這也是為何動物之間的性行為有時會伴隨著擬攻擊的行為(rough sex)。但雄性動物會真的去攻擊交配對象是非常少的,因為潛在交配訊號會促發另一條路徑去抑制侵略中心  [4]

以老鼠的實驗為例,當我們刺激掌控交配的MPOA(make love not war neuron)時,老鼠會對母老鼠或甚至靜態物體發生求偶動作(USV+ mounting...邊壁咚邊唱歌)

一般來說,求偶中心的神經元要啟動,需要有性暗示的各種刺激(female pheromones, potential mating cues)。而如果這時有其他的男性(male)也在周圍,是一種潛在競爭交配的威脅,杏仁核會往侵略中樞傳入訊號,增加侵略中樞的活性。透過研究我們發現,反覆打贏得到繁衍機會的雄老鼠 [5] ,杏仁核連結侵略中樞的迴路會走成高速公路,會變成一隻平時也愛逞兇鬥狠的老鼠 。

睪固酮則會加強這條神經迴路的傳遞,有趣的是,最後觸發(trigger)攻擊的神經傳導物質是雌激素(estrogen),作用在下視丘的雌激素受器(Esr1+)[6] 。

當有女性在場時(especially novel female 😂),男性的睪固酮分泌會增加,因為睪固酮會讓你更願意付出努力競爭,目的當然都是為了提高遺傳資訊的延續。

這也是為何當你在場上比賽,場下有女生觀看時,你會莫名的更有戰力。

Testosterone increases proactivity and the willingness to lean into effort in competitive scenarios. But increase aggressiveness only when you are already in the state.

By Robert Sapolsky

所以當幾個男生同時喜歡一個女生時,大家都會更想得到她(偶像劇編劇很愛)。抑或有男性與你心儀的女性友人走的近時,你會突然覺得自己原來很愛她。競爭潛在交配機會被啟動時,雄性動物的睪固酮在大腦分泌上升,強化了你追求的動力。這只是一個情緒狀態,但卻時常被大腦解讀為愛。

A片(pornography)很流行的NTR主題,不僅搶女人會增加睪固酮的分泌,搶贏還有會多巴胺的分泌,大幅提高整個性情緒的神經活性強度。但這會產生兩個問題:

  1. 長期高強度性刺激,求偶中樞會產生適應性(down-regulation and allostatic load)。同等腥羶色的刺激越來越弱。
  2. 如前述,反覆爭贏其他雄性動物,杏仁核與侵略中樞形成強化連結,產生暴躁易怒的問題,臨床即所謂的間歇暴怒症(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, IED)[7] 。

吃喝的情緒

The 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us: watchdog of whole-body glucose homeostasis - Cell & Bioscience
The brain, particularly the 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us (VMH), has been long known for its involvement in glucose sensing and whole-body glucose homeostasis. However, it is still not fully understood how the brain detects and responds to the changes in the circulating glucose levels, as well a…

下視丘也是我們控制能量平衡(energy homeostasis)、食物、體重的中樞。下視丘對許多生理狀態的感測很敏感(ex. 血糖),產生相對應的情緒狀態。飽足感(satiety)和飢餓感(hunger)也是你對內在狀態的一個感受,影響你接下來的行為,要打開冰箱找吃的,還是停下筷子休息。

這些情緒的反應,就像是液壓機或針頭的水壓(accumulated hydraulic pressure)。當你飢餓的時候,身體偵測到能量不足,這是攸關存亡的狀態,會促發下視丘壓力反應,連同侵略中樞的神經細胞活性也上升,這也是肚子餓時會易怒(hangry)的原因。當你吃進一口食物,危機解除,內在情緒的水壓馬上洩洪,活性回復到平靜,不論是飢餓還是憤怒的神經細胞。

“Emotions are recipes for action.” 

– Dr. Lisa Feldman

吉普賽人兩隻野狼的故事

情緒迴路也遵循的大腦神經細胞的基本原理,走的越多次,這條路就越暢通,未來越好走。

Neurons connect when transmitters flow

杏仁核與海馬迴,會把我們生活經驗中的情緒記憶儲存[8] ,讓下次相關連的事情發生時,觸發同樣的情緒迴路,讓你能更快作出反應。某些記憶甚至會流傳給下一代。目的是讓你記得什麼是危險,什麼是食物的訊號。

Angry wolf vs Peace wolf story

時常吵架的家人,對彼此的情緒記憶已經養成,未來相處都會更容易有摩擦,甚至都還沒演到那邊,你的情緒記憶已經觸發"又這樣"的暗示,怒火中燒。情緒記憶一樣是神經連結的增強,是結構上的手牽手。唯有覺察並且反覆走新的路,才有可能依靠新的認知,讓思考腦去駕馭慣性的情緒野馬,走出新的神經迴路取代以往的憤怒枷鎖。

邏輯是思考腦(PFC)在做的事情,情緒腦(limbic system)本就是不講道理的。情緒腦比思考腦更原始強大,放射到大腦皮質的神經迴路比由思考腦向內歸管(top-down regulation)的迴路數目更多。所以當一個人情緒正在奔騰時,講道理是沒有用的,光只是去想,也會讓狀態燒的更旺盛。

修禪的人會說,當你情緒升起,可以想像成玻璃水釭的砂粒升揚,你越去想用手壓它,它越是混濁。唯有在一旁靜觀,一段時間後自然回復平靜。

要理解大腦跟身體是相連的(mind-body),你的情緒會影響身體的各種生理表現,同樣的你的身體也可以影響你的大腦狀態。愁苦的時候,想再多都比不上與好友吃頓飯,或去上一堂瑜珈課。當專注力轉換,你的前額葉會活化,自動去抑制情緒腦的活性。身體動起來也是,當大腦需要控制全身筋骨活動時,新的內在狀態由然而生。

“Mind and body are moved by the same causes and subject to the laws” 

─ Physician Benjamin Rush, founders of American psychiatry

人在不同情緒時的熱圖(heatmap) Credit

情緒記憶能否消除?

神經系統的設計,往往有兩個族群互相制衡。以消除害怕為例(fear extinction),當思考腦(mPFC)瞭解到:喔!這並不可怕。再次遇到時,思考腦會有一個抑制訊號投射到杏仁核,有效減低其害怕反應 。

杏仁核也有自己的煞車裝置(gatekeeper),當其內部的鉗入細胞(intercalated cells ot the amygdala, ITCs)接受到前額葉的訊號,告知此情緒記憶無須恐慌時,鉗入細胞(GABAnergic)會去抑制中心核(central nucleus of the amygdala)往外傳出警報訊號。也就是說一開始的情緒記憶消除需要靠思考腦的幫忙(有意識的),往後杏仁核則自帶煞車系統(無意識的)。

然而某些特定恐懼症(phobia)或者創傷症候群(PTSD)個案身上,這些有關消除情緒記憶的神經迴路已經受損,導致情緒調控的失調(maladaption),大腦無法正常的編碼情緒原始碼。

情緒不僅控制身體,也控制我們的思考

情緒的本質在於幫助我們適應環境。不僅影響行為,也影響我們的思考與選擇。

這篇實驗我們可以發現,法官做出對於囚犯有利的裁決比例,與一天的時間有著絕對的關係,會受決策的次數、間隔休息、用餐時間所影響。在連續決策後,大腦控制中樞的神經迴路疲乏,對情緒的掌控會變差,對囚犯有利的裁決比例遞減。但在休息時段後或午餐後,都會明顯上升,再隨著時間逐漸遞減。

Source

當我們處在焦慮的狀態(amygdala activation),會思考容易傾向悲觀偏誤(pessimistic bias)。同樣的,當我們適度運動完,因為大腦血流與養分因子(BDNF)的上升,一般有益於情緒的高漲,反倒會傾向樂觀偏誤(optimisium bias),覺得自己可以完成很多事。

憂鬱症患者調控情緒的腦細胞迴路萎縮無法正常發揮,一天當中的情緒起伏較一般人大。個案往往會說,同一件事情,甚至同一個人,當我情緒好的時候,我會覺得這沒什麼,但當情緒不好的時候,會一直為了這件事煩惱。對同一件事的看法,也因情緒狀態而明顯不同。這也是為何醫師會建議憂鬱症患者,不要在狀況不好的時候做大決定。

影響我們行為中最盲目的,大概就屬對下一代的愛(parental love)了。父母願意無條件為小孩犧牲,希望他們用好穿好,三不五時就會想念小孩。在野外,這樣的天性(innate hardwired motivation)有助於下一代的存活,是遺傳物質ㄧ手打建最美好的情緒。

disposable soma theory or disposable parents theory

古老的情緒機制 vs 現代的都市生活

產生正向情緒的快樂分子,在體內很快便會分解消失,站在生存的立場,這是必須的。你需要不斷的尋找食物、水,不斷的尋找機會繁衍後代,你的基因才不會一不小心被抹除。在大自然資源缺乏(scarcity)的情況下,稍縱即逝的快樂分子,會提高你的生存繁衍機會。但在享樂慾望唾手可得的時代,不需努力就可以不斷獲取的快樂分子(instant gratification),會造成正向情緒控制模型的失衡,讓人們不再有動力追求長遠的成果,甚至對基本日常所需的行為也失去動機。

人應該不斷追求快樂嗎?

反之,現今的社會生活中,已經很少有危機真的能奪取我們的生命。但我們的壓力偵測機制還在,上課考試考幾分,老闆客戶的要求,應該要引發壓力反應嗎?曾在野外生存的祖先如果顯靈,會怎麼想呢?而這些慢性壓力,正是導致無數的焦慮、憂鬱的心理衛生議題的原因。

身體應該挑戰的壓力是什麼?

社交與情緒穩定是高度相關的。研究可以發現缺乏社交的動物腦中速激肽(tachykinin)濃度會上升[9],會提高侵略中心的活性。焦慮也會使大腦處在一個高張的狀態(generic arousal),對外界的刺激更敏感。COVID時期的社交距離與罹病恐慌,造就了心理衛生與情緒失調的盛行率大幅上升。

As a human being?

情緒本就是我們自我的一部份(ego)。我們與其他動物一樣都受情緒的控制。但也因為人類有特別發達的思考腦(前額葉),讓我們可以選擇做困難但對的行為?

備註 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


  1. 最早演化出神經系統的生物出現於大約6億年前的無脊椎動物,這些早期的神經系統非常原始,為後來更複雜生物神經系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。 ↩︎

  2. Reflex behavior: automatic response to a stimulus without conscious thought
    Arousal: generic property affects entire brain, increase multiple behaviors
    Drive: propels instinctive behaviors, innate
    Motivation: typically homeostatic function, reinforcement learning
    Emotion states: functional states regulate behaviors and thoughts
    Subjective feelings: our brain's perception of its own internal state0CB0F8D1-B039-41D2-98AB-DD52AF1E3ED2_1_105_c.jpg Credit "The Nature of the Beast" by David J. Anderson ↩︎

  3. A subsets of neurons in VMHvl activated by female during mating encounter. Those female-selective neurons in VMH are part of the mating behaviors. ↩︎

  4. Medial pre-optic area(MPOA)分成rostral(rMPOA)和caudal(cMPOA),當公老鼠當公老鼠與到體型更大(physically advantaged)的公老鼠,或者有潛在交配訊號,cMPOA的神經活性會增加,去抑制侵略中心。人類的MPOA也緊鄰VMH跟老鼠一樣。
    https://medicalxpress.com/news/2023-04-neural-circuit-suppresses-male-aggression.html ↩︎

  5. Offensive aggression is rewarding, male mice will learn to press a bar to get the opportunity to beat up a subordinate male mouse. ↩︎

  6. Testosterone can be converted into estrogen through a process called aromatization. There’s an enzyme called aromatase(ASE) ↩︎

  7. 所謂的間歇暴怒症(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, IED)就是警報中心(杏仁核)與侵略中心(vlVMH)的長期增強作用(long-term potentiation, LTP),神經突觸與突觸相連的密佈增加。患者杏仁核因為焦慮或挫折啟動時,極為容易連結到侵略中樞引發憤怒的情緒。 ↩︎

  8. Context-dependent conditioning: amygdala learns the stimulus cue, while the hippocampus learns about the context. ↩︎

  9. Tachykinin-1, also called substance P, is a single gene encoded neuropeptide, particularly associated with pathways involved in pain perception and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. Now it was found also strongly promote aggression. ↩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