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產力 Productivity
我們的大腦,習慣處在被動接收資訊的狀態。從教養,教育,一直到職場,多半都是在安排好的指示裡面打轉。數位內容的世界更是,我們不斷地被動接收各種聲光與獎賞的刺激。大拇子上滑就可以獲得多巴胺,真的是行為模型發揮的極致了(阻力極低的不確定獎酬)。
我們忘記了主動產出的感覺,大腦因為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,被動接收的迴路已經走成了康莊大道。
你去觀察小朋友,她們最愛主動(畫畫、演戲、組合、搗亂),任何產出都是她們得意的作品。
重拾主動(be proactive)
所以第一步,先打破長久習慣接收的迴路,走一條新的道路出來。主動產出的腦迴路,就像是未經開拓的山路一樣難走,舉步維艱。但腦迴路是你走的越多次,這條道路就約寬闊,越好走。就像是水流過土壤,多次的流淌,終將形成一條深窪的河道。
小朋友大腦的土軟,迴路較快形成,而成人因為土地相對貧瘠,需要多讓水流幾次,或者平時就多灌溉土壤(ex. 規律運動、品質睡眠),成年人一樣可以形成新的迴路(robust adult neuroplasticity)
認識行為的發生條件
再來,生產力是一種行為(behavior),我們要瞭解大腦構成行為的條件。下圖是有名的Fogg行為模型。
這張圖表簡單說,越想要(↑ motivation),越容易(↓ friction),有觸發暗示時(triggers),行為越容易發生(↑執行率)。
我們可以再往大腦的神經科學瞭解一點。
新的挑戰,對你大腦來說是一個目標導向的任務(goal-directed behaviors),你的思考腦(前額葉)會去評估這件事情的是否值得做(花費時間?難易程度?報酬價值?),由思考腦與獎酬中樞(ventral striatum / nucleus accumbens)主導。獎酬中樞與情緒腦(limbic system)相連,如果評估起費時、費力、獎賞不夠吸引人,大腦的多巴胺分泌不足就推不動,也就是很多人所謂的拖延(procrastination)。
而成為習慣(habitual behavior)後,這個行為變成習慣中樞(dorsal striatum)主導,變成自動化的一個反應(stimulus-driven automaticity),思考腦不再做高度的評估,僅需一點點的多巴胺推動,行為就可以發生,正所謂習慣成自然。
所以我們應該怎麼做呢?
打造系統(system)
大腦既然有一定的規則可尋,我們只要好好利用它的設計,它就會幫我們完成很多事。
要先有方向(northstar),要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,有方向會幫助你做出決定(say No a lot),增加掌控感,也才知道自己為何要做(why),增加動機意圖(intension)。
把要做的事情,切分成明確、具體的事項,減少不確定性造成的阻力。
把每天的行程排好(disciplined scheduling),清楚地呈現在日曆工具上(work from calendar)。
在前一晚制訂明天的每日精華(daily highlight),最期待或完成後最有成就的事情是什麼?增加隔日一早醒來的動機。
約定(commit / deadline)與問責(accountability):
- 你可以用紙筆或電腦,寫上自己的指標與日期,並且回顧完成了什麼。
- 你也可以在公開的社群分享自己的計畫。或者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(sprint buddy),就像跑公司專案一樣,在表單列上彼此要完成的事項,每週用簡短的時間確認彼此的狀況。
先求有,手是火車頭:
如果本來的計畫無法執行,就切,切到有辦法做為止。跑3K不願意,就改成走3圈就好。還不行,目標就改成穿上運動服就好。
人的行為驅力是透過多巴胺的腦迴路。開始做後,大腦動機迴路的匣門已經開啟,保持傳導暢通的耗功相較於啟動低很多,也就容易繼續做下去。
Motivation comes after action
記得自己為何而做,過程與成長就是最好的獎酬源頭(reward from effort)。
瞭解大腦運作的基本原則,設計自己的生產系統,是一個充滿想像力與樂趣的過程。也包括了打造自己的環境(both physical and digital environment),以及工具(productivity apps)的應用。生產力仰賴的是習慣與系統,透過反覆的嘗試與修改,不斷前進的旅程。
System deliver result
健康的生活是根基
動力的根源,來自於腦細胞迴路的健康。你也可以把它想像成意志力(willpower)的來源。有好的生活習慣,直接影響了腦細胞迴路的健康狀態(神經傳導物質溝通的效率),決定了你的執行力,以及抵抗其他誘惑的能力。有清晰的思緒與最佳的身體狀態,才能長久推動生產。
有幾個健康支柱是不能妥協的:
1·生理時鐘(順應身體的作息、固定的上床時間)
2·規律運動(有氧運動,中等強度每週150分鐘以上)
3·健康飲食(固定的進食窗口、少吃加工食品)
4·品質社交(從簡短友善的招呼到良好關係的一頓飯,都是腦細胞的養分)
如果你跟我一樣邁入中年,就能體會身體不再像以前一樣一整天充滿幹勁。每天大腦的算力也會有起伏。重點是要去覺察自己一天的狀態(biological prime time),什麼時候做有創造力的事情,什麼時候運動或休息,或者在沒有精神的時候,應該做什麼來回復狀態,這些都是建構生產力習慣的一部份。
腦力週期(ultradian rhythm)
我們人體的細胞有一個24小時的生理時鐘(circadian rhythm),控制中樞在下視丘。在一天24小時之中,我們的腦細胞又有為期90分鐘左右的腦力週期,就像睡眠中有週期(sleep cycle)一樣。影響著思考能力與專注力。與其用盡意志力去克服壓力,我們更應該搭配身體自然的週期,在疲累的時候做有效的休息,等狀態回復,再去做事。
腦力週期的下降,正是沒有意志力(dopaminergic fatigue)的時候,這時候又去滑手機、追劇、吃垃圾食物...等被動增加多巴胺分泌的活動,當下可能覺得好一點,但停止後大腦並沒有有效的恢復多巴胺路徑的活力,甚至會更沒有精神(dopaminergic rebound dipping)。
這20分鐘,應該從事類似增加滿足感的活動(switch from dopaminergic to serotonine and endophine dominant),跟家人好友聊個天,輕度的整理布置家裡,看看寬闊的風景(landscape viewing),聽個音樂身體活動一下,藉由短暫的副交感興奮來幫助復原。時間到了,腦細胞的時鐘自然重拾了活性與傳導物質,可以進入下個高效狀態(peak performance)。
How to funneling your mind into the state?
所以,在開工前的準備活動(precondition)也一樣重要,我們要給生產力一個好的入口(entrance is crucial) 。如上述大腦修復時的活動一樣,飯後散個步,或者是5到10分鐘的靜心(meditation)都是很好的選擇。靜心近年有相當多的實驗佐證,不僅可以有效重置你的自律神經(reset autonomic system),還可以活化前額葉的專注能力(enhance selective attention circuits)。
體制困境
這些東西我們從小都沒有人教。我們容易把生活搞的一團亂。很忙,但始終沒有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。
我們的生活被"緊急,但不重要"的事情追著跑,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,耗盡了精力。而自己想達成的目標, 是"重要,但不緊急"的事情,因為沒有期限,停滯不前。
練習把必要的事情,在指定的時間完成,逐步重拾自己時間的決策權。打造自己的生產力系統,不求走到哪,但求能自我控制,一點一滴的完成。
慢慢就會有機會扭轉體制的軸,朝向遠方的北極星前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