憂鬱症 Depression

憂鬱症 Depression

身為智慧最高的物種,人類其實很難想像,腦袋生病是怎麼一回事。思緒清晰的醫師有時更不容易體會。

身體上的缺陷人好理解,認知上的缺陷卻很難同理。

1·人為什麼會憂鬱症呢?

"慢性壓力[1](chronic stress)"是導致憂鬱症的主因。

所以,你不是沒有意志力,你是太有意志力了,大腦才會生病。

2·憂鬱症是腦細胞生理上的損傷

我們的大腦,其實有很高的適應能力,可以反覆接受挑戰與壓力。但有一個重點,它每天需要固定的休息。短期的壓力幫助腦細胞健康運作,長期的壓力則會殺死腦細胞。

當慢性壓力對腦細胞累積傷害,而保護因子(幫助腦細胞修復)也相對不足時,腦細胞逐漸開始生病萎縮[2]。不健康的腦細胞無法有效的傳遞訊息,造成腦迴路的失衡(disturbances of neural circuits),因而產生了憂鬱症的各種症狀。

背後的科學(看不懂可跳):

慢性壓力使的"戰逃反應(HPA axis, stress response)"長期處於開啟的狀態,造成血液裡壓力激素皮脂醇(cortisol)[3] 失衡與腦細胞營養因子缺乏(BDNF),最終使得腦細胞活力低落(↓neuroplasticity ↓ neurogenesis),細胞萎縮(neuron atrophy),細胞之間的溝通也出現問題(↓neuron firing rate)。

Unipolar depression: Neurobiology / Ranga Krishnan, MD

上述細胞層面的異常,會導致不同神經傳導物質(細胞間溝通的訊息)網絡的功能低下(network projection dysregulation),而產生相關的症狀。

ex.

多巴胺系統(dopamine system): 無法感受快樂(anhedonia)[4]

正腎上腺素系統(norepinephrine system): 精神運動性遲滯(psychomotor retardation),無法專注(inattention)

血清素系統(serotonin system): 重複亂想(rumination),情緒低落(depressive mood)

Tight control vs weaker control of thoughts, emotions and actions (credit)

前額葉(prefrontal cortex / PFC)有賴這些神經傳遞物質的有效傳遞才能正常發揮,因此思考能力也一併低落(前額葉為大腦的"執行長",主要功能為execution function: inhibition, working memory, cognition flexibility)。前額葉的功能可以抑制壓力中樞杏仁核(amygdala, trigger of stress response),海馬迴(hippocampus)則是會直接去抑制壓力反應(HPA axis)。

憂鬱者患者大腦的前額葉功能低下跟海馬迴萎縮,都會造成壓力反應的過度活化(HPA axis hyperactivity),形成一個惡性循環。

Source: Push-Pull regulation of the HPA axis

站在基因的層面,雖然某些基因(predeposing factor)會讓你擁有的人格特質(traits)容易罹患憂鬱症,但後天的經歷(experience)對腦細胞健康的影響遠大於先天的部分(這部分在DNA相同的雙胞胎研究裡可以看到結果)。一個人的經歷不僅影響大腦迴路,也會導致包括腦細胞基因表觀(epigenentics)的改變,使得其功能失調,進而引發後續心理衛生的疾病。

3·看開點?

樂觀或悲觀,其實是由腦細胞的健康狀態所決定[5]。負面想法是腦細胞運作的結果,而不是造成憂鬱的原因。

0:00
/0:05

腦細胞的工作就是互相溝通(Brain chat

思考、活力、樂觀、停止煩惱...這些是腦細胞正常放電溝通的才有的功能。憂鬱症患者因為腦細胞已經生病奄奄一息了,所以上述一般人習以為常的事情卻無法達成,而陷入了沒有活力、悲觀、無法停止煩惱的狀態。

那是一種對自己心智情感,不再能掌控的感覺。

4·該怎麼辦?

你能就做的,主要有兩個方向,可以一步一步幫助腦細胞回復健康:

  • 專注在主動 - 無法掌控是壓垮你的最後一根稻草
  • 打造新生活 - 如何規律執行大腦的保護因子

當遇到壓力時,思考腦(vmPFC)會評估這個壓力,如果覺得是可處理的,思考腦就會去抑制壓力反應。反之,如果思考腦判斷是無法掌控甚至是完全無能為力時,會變成反過來加強壓力反應。這時,壓力的煞車變油門,強度提高,時間拉長的壓力反應,正是壓垮腦細胞的原因[6]

Source: Depression and the brain

"專注在主動"可以有效的化解此"認知困境"。

造成無法停止的壓力跟事情本身沒有關係,只要大腦"覺得"(無能為力),思考腦就會加強恐慌,讓壓力失去煞車暴衝。背後的演化意義是為了讓你儲存很深的情緒記憶,知道這件事你無能為力很危險,以後一定要注意或遠離以利生存。

練習把專注力放在與你有關"要做的決定"、"要做什麼"時,此時大腦會覺得可處理,壓力反應自然就被抑制消失了。

你能夠直接控制的就是你自己,身體以外的世界跟你的大腦並沒有連結。練習把專注力放在"做決定","執行"這些由你出發的事情上。只在意自己主動(proactive)的部分來取代被外在世界引起的反應(reactive)。

這需要時間練習,幫助你重拾掌控感,減低焦慮,累積成功經驗與自信,最終實質地改善腦細胞的健康狀態。

憂鬱症跟想法沒有關係,而是之前生活經歷(experience)的結果。

第二步,打造新生活。哪些行為與生活習慣可以促進腦細胞的健康(大腦的保護因子)?反之,哪些會加速腦細胞的萎縮衰老?

  • 生理時鐘(circadian rhythms):越來越多的研究都顯示,在對的時間(when)做,比做什麼本身(what)對健康的影響更為顯著。各種行為包括睡眠、營養、運動、壓力等等。
  • 運動(exercise):規律的有氧運動可以增加大腦內的BDNF生成,這玩意就像是腦細胞的肥料一般,幫助萎縮的腦細胞重新生長壯大。多少人因為開始慢跑從憂鬱症康復,規律運動是單一最強的保護因子。
  • 睡眠(sleep):睡眠是腦細胞白天運作一整天後的復原時段,如果睡眠不足,或即使睡著了,但腦波(ex. sleep spindles減少)或睡眠週期失調(ex. 深度睡眠佔比減少),腦細胞一樣無法得到足夠的修復[7]

哪些事情又會一步一步把你往下拉,導致憂鬱症的惡性循環呢?

  • 關係(relation):緊張的人際關係(social uncertainty or social isolation)對大腦來說是一種壓力,寫在基因裡的一種生存威脅,加重腦細胞的萎縮。相反的,有品質的社交互動(quailty social interactions)會讓腦細胞走好的迴路,幫助腦細胞回復健康。
  • 焦慮(anxiety):焦慮來自無法掌控的事情,是一個保護機制,幫助我們去注意危險。憂鬱症患者,因為前額葉跟海馬迴失去本來的煞車功能,所以焦慮會失去控制,使的身體長期處於壓力的狀態。
  • 成癮(addiction):因為前額葉衝動控制(inhibition)的功能低下,情緒腦(limbic system)與多巴胺獎酬系統(reward system)會主導你的行為而不受控制。每當你有負面情緒(negative feelings)時,你會習慣藉由重踩多巴胺系統(包含了甜食、高熱量食物、情色、追求刺激、毒品等等)來消除你的負面情緒,久而久之變成一個難以去除的腦迴路(positive reinforcement -> long-term potentiation -> actual structural remodeling of neurons)。長期會導致多巴胺受器減少(dopamine receptors down-regulation),進一步加重多巴胺系統功能低下的情況,也就是平常會更無法體驗快樂,更沒有活力。

5·抗憂鬱藥物

主流的憂鬱症藥物,如SSRI、SNRI等可以直接拉高腦細胞血清素(serotonin)、正腎上腺素(norepinephrine)的濃度,來幫助生活已經完全失控的患者。

然而目前抗憂鬱藥物的機制,把大腦生病當成一種化學失衡(chemical imbalance hypothesis),當成一鍋化學湯,少了什麼加什麼概念。 但憂鬱症是不同腦區域之間腦迴路的失調所致。

以血清素為例,它有十幾種的受器(5-HT receptors),分散在大腦上不同種的神經元,廣泛的作用在整個大腦。藥物無法區分失調的地方,因而影響其他的大腦功能,產生副作用。

哈佛神經生物學家(David J. Anderson)這樣比喻:腦袋生病就像汽車少了引擎機油、變速箱油、或者雨刷精等不同的地方出現問題,而目前的藥物治療就像是打開引擎蓋,然後把想要補充的東西整桌灑下去,期望油能流到對的管路。並非醫生不願幫你,而是現今藥物並沒有定位大腦細胞區域與迴路的能力[8]

這也是為何患者常因無法忍受副作用而選擇停藥,或者苦於不斷換藥、換組合。

改變生活方式(ex. 行為治療)與增加保護因子更能對口整個致病機轉。

一定要記得,是之前的經歷讓腦袋生病的,藥物本身並無法回復腦細胞的健康。趁著狀況好一點時候,多做增進腦細胞健康的事,重建新的生活習慣。未來才不會因為一樣原因,再次掉入憂鬱症的漩渦。

憂鬱症不是一天造成的,康復也需要一段時間。

一次一點,向上迴旋。

6·憂鬱症是身體在告訴你?

:「之前的生活出了問題,"我"沒辦法繼續下去了!」

會不想做事,遠離壓力,想一個人,一直昏睡,這些都是身體(大腦)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。我們不是唯一會這樣的物種,生物學家們在實驗裡誘發實驗動物憂鬱症,以及許多圈養的動物身上,都可以觀察到與人類相近的憂鬱症表現。

重新打造的生活系統,會讓你往後的人生都受用。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嘗試改變,感受你身體的反應。

Mental health comes from good actions, not good thoughts.

對抗憂鬱症的生活方式,跟長壽(longevity)、高效表現(peak performance)等的生活原則,其實都是一樣的。我們人類是用同一套邏輯系統設計的,沒有善用這套系統,身心會生病。知道怎麼利用它,它會幫你完成很多事情!

已開發國家的憂鬱症年盛行率為5%,個體終生發生率為10%(美國此二數據均為兩倍之多)。Covid爆發之後,憂鬱症與焦慮症在WHO統計的發生率足足上升了25%,稱之為Pandemic mental illness一點也不為過。

病名放進了"憂鬱"這個正常情緒的字眼,讓大眾誤以為是心情上的問題,而忽略了真正的病因是腦細胞生理上的損傷。思覺失調症(schizophrenia)取代了本來的精神分裂症,也希望憂鬱症也能早日有個更適切的名字!

備註[1] [2][3][4][5] [6] [7] [8]


  1. 所謂的慢性壓力,不一定是外在一直有某件事情困擾你。像是焦慮性格,人際關係問題,創傷經歷等,都會讓大腦處於一個慢性壓力的狀態。這也是為什麼,焦慮症與憂鬱症共病的比例,大於單獨只有焦慮症或憂鬱症。 ↩︎

  2. 在比較正常人與憂鬱症患者核磁共震(MRI)的研究中,可以發現腦室比例擴大(increased ventricular-brain ratio)、前額葉與海馬迴腦容量減少(smaller frontal lobe and hippocampal volume)等腦萎縮的現象。nihms-995720-f0002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0470559/ ↩︎

  3. 壓力激素(cortisol)正常的狀況下會有日夜週期(circadian rhythm)。白天上升給你活力,晚上下降讓身體休息回復。但長期處於壓力的情況下,壓力激素的日夜週期會亂掉,尤其是如果晚上壓力激素不降反升,大腦需要休息的時候無法休息,腦細胞會因此受損而容易導致憂鬱症。Screen-Shot-2022-05-18-at-11.34.37-AMhttps://www.integrativepro.com/articles/the-role-of-cortisol ↩︎

  4. 腹側被蓋區(ventral tegmental area, VTA)生產多巴胺的量是很夠的,但因為整個多巴胺系統(dopamine projection network, VTA -> NAc)的腦細胞萎縮不健康,最終作用到伏隔核(nucleus accumbens, NAc)的量卻很低。Screen-Shot-2022-05-24-at-9.49.27-PMhttps://qbi.uq.edu.au/brain/brain-diseases/depression/depression-and-brain ↩︎

  5. 健康的大腦預設是樂觀的。更精確來說,樂觀悲觀的傾向和過往經驗、表觀基因開關都有關係。有興趣的可以搜尋"The Optimism Bias" by Tali Sharot,她在這部分的研究與著作令人讚嘆。 ↩︎

  6. 面對無法掌控的壓力,在前額葉的推波助瀾下,杏仁核會儲存深度較高的情緒記憶(告訴你這個東西危險而且你無法處理,以後一定要避開),加重憂鬱症腦細胞的損傷,也和創傷症候群(trauma)的形成高度相關。 ↩︎

  7. 睡眠品質與憂鬱症是高度相關的。夜晚是壓力的空窗期(stress free window),睡前放鬆慣例(wind down routine),退黑激素正常上升(睡前一個小時避免螢幕藍光),固定上床時間(regular bedtime)等。改善睡眠衛生(sleep hygiene)有助於腦細胞的健康,有興趣者可閱讀睡眠大神Matthew Walker的著作。 ↩︎

  8. 憂鬱症已經數十年沒有本質不同的藥物上市了,也許是人類大腦實驗的限制,與藥廠開發新藥的經濟風險。相反的在動物實驗裡,已經可以透過RNA定序(micro-scale RNA sequencing)區分腦神經細胞種類,讓藥物只作用在目標神經元(ex. DREADD),未來應用在人類時,可以更精準去控制腦迴路來治療,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。 ↩︎